雖然已經碩士畢業了,但我一直無法忘記系上的老闆在我們大一時,
出給我們的一道題 ─
我們的生活之中究竟需不需要「保健食品」?如果需要那是為甚麼?
其實到了現在,這個問題我還是沒有自信答得很好,
或許該說,讀營養學越久,我對自己原有的答案感到越加疑惑。
如果要解開這個問題話,
是否我們得先搞清楚甚麼是「保健食品」或「健康食品」,
所以近期我又再次親自或透過臉書來詢問了周邊的朋友。
大家認為甚麼是「保健食品」或「健康食品」?
A:「不見得有效或很慢才有效的東西。」
B:「不好吃的東西。」
C:「貴到很難消化的食物。」
D:「心靈安慰品。」
E手舞足蹈的說:「一個自嗨的小綠人。(健康食品標章)」等等…
針對這個問題大家通常現實地從三個層面著手:
「功效」、「價格」、「美味」。
但這些比較走火入魔的答案大多都來自於年輕人,
比較年長的長輩們則通常會
很驕傲地拿出珍藏的保健食品一一跟我介紹,
然後一臉 ─ 小伙子多學著點。
「保健食品」與「健康食品」在社會上已經站穩了腳步,
其實這是個民眾健康意識抬頭的好表現,
但回過頭來說,其實大多的人都不了解「保健食品」與「健康食品」,
甚至不知道這兩者間是有差異的,
就好比智慧型手機在我們大多數人手上一樣,
我們會用,但用的不好。
「保健食品」的來源可能要提到「維他命出世」的歷史。
〈這是筆者知道最遠的歷史相關事件了。〉
「維他命」早期在美國也是無法像一般食品一樣在小商店就能購買的,
而在醫療組織、政治團體與民意的爭辯之下,
最後食品藥物管理組織開放「維他命」能夠在商店購買,
讓人們能夠擁有「自主」健康管理的權利。
在美國的觀點看來,
「保健食品」是種飲食的輔助品,膳食補充劑。
而在台灣,經過實驗認證,具有保健功效的「保健食品」
才能被稱作「健康食品」,
政府也會給予「小綠人」的標章作為一種辨識,
相對來說「健康食品」應該是比「保健食品」更具效益的東西。
另外我想提出的觀點是,
「健康食品」的型態其實不停的變化,
從我們常見「藥錠劑」的型式,進化成
「補充液」的型式,更或
以「食品」的樣貌作為呈現。〈每朝、桂格、南僑等等廠商的諸多產品。〉
「健康食品」其實越來越像是我們飲食的一部分,
不再只是飲食的輔助品了。
以上是對「保健食品」與「健康食品」的簡介,接下來回到我們的主題,
來談談 ─ 我們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「健康食品」?
相對於「藥物」,「健康食品」使用其實是個比較柔和的「醫療」手段,
雖然效益較慢達成,但是比吃藥來得容易被接受,
因為這會讓個案覺得自己身體健康,其實沒有疾病纏身。
無論是心靈上的寄託或是有實質上的意義,
這個市場在台灣也越來越大,
但我卻也越來越懷疑大家是否真的重視「健康」?
換個說法,大多數的人其實都用錯了「健康食品」。
在之前的研究文獻指出,
有菸癮的人補充某類維他命時反而更容易得到肺癌,
維他命的使用反而會簡短壽命。
在之前的學者提出,
「健康食品」的使用常常會讓人自以為身體健康,
而忽略了正確飲食的重要性。
所以問「健康食品」真的有吃就是健康嗎?
我們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「健康食品」?
我回答說:「還是要的。」
我們經歷了許多實驗將這些東西發明出來,
是希望這些東西能對
飲食無法調整正常、
身體機能受損或是
偶爾的不正常生活習慣去做緩解,進而對人體達到益處。
它們在對的時候用對方法,是聖品;
它們在錯的時候用錯方法,是毒藥。
而如何去取決它們是「聖品」或是「毒藥」呢?
只要大家願意坐下來跟醫師或是營養師聊聊,
你們會得到比購買「健康食品」還要健康的「營養知識」。
請鼓勵在社會角落努力工作的營養師們,
請支持「國民營養法」。
CBCPNS營養師 徐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