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之前在逛書店時看到了宮崎正勝所書寫的「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」,便隨手翻閱了一下,其中作者在前言的寫著這麼一段話 「餐桌上每日的料理與食材,由如人類歷史的重演…如此在享受餐桌上所重視的飲食軌跡之時,必能與慢食有所連結,也必能找回既有的飲食文化。」這也一直是我所認為可以解決食安問題的上策。

2015380084456b  2015380081400b  本次主角及其姐妹書~〈資料來源:金石堂書局〉

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〈本書在提及食品加工時,也提到了不屑食品加工業者所引發的現代食品問題,可見這絕非在台灣才能見到的獨特現象。〉,除了能依靠政府重新建立嚴格公正的法律規範外,如果我們能多花一點時間去認識餐桌前的每一道料理與食材,是否就能正視這食物對我們的影響與一切。吃進的時候會發現食材獨特美好的風味,進而能敏銳地察覺食物是否有異,這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的事情,卻是這次「英國藍事件」爆發的背景 兩個喜歡喝手搖杯的國人想要多「探知」手搖飲料而發現。所以我認為,對於這時代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,其實每個需要透過飲食來過活的我們都有承擔的責任,我們對於那些進去嘴巴裡的食物太過疏忽,也太過放肆,尤其身為營養師的自己更責無旁貸,所以我決定將閱讀「飲食文化、哲學、食譜等書籍」視為與觀看「權力遊戲 冰與火之歌」為同等重要的休閒活動,所以買下了「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」,也所以這次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書內的段落與心得。


 說實在本書作者寫的內容非常豐富,而且透過時間的推移在介紹每種食材或料理〈甚至販賣食物的「地方」,如:餐廳 (Restaurant)、與在西方比較難以火紅的便利商店 (Convenience store)、超級市場(Supermarket)〉的演進與轉變,不過基本說起來每項牽連都很深遠,如果硬是要挑選其中一個段落書寫話,會情不自禁地把整本書的內容都貼在這裡,所演選擇適當的內容來分享一直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,所以我只稍微整理了兩個段落來分享。

一.  蜂蜜與蔗糖所帶來之文化:

在蔗糖普及前,蜂蜜為最珍貴的甜味調味料,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將之描述為 上天賜予的甘露。在各大文明之中也都發現有蜂蜜的足跡,

  1.       一萬年前的西班牙壁畫便曾出現人類從野生蜂巢採蜜。
  2.       美索不達米亞文明、克里特文明時代,蜂蜜就被視為死後世界仍可吃的珍貴食物。
  3.      古埃及文明時代,神聖的蜂蜜也僅有法老王與神官得以享有。
  4.      馬雅文明時代,當時已具有養蜂技術。
  5.      中世紀的歐洲,據說日耳曼人在婚後一個月會努力飲用蜂蜜發酵製成的酒,以備懷孕生子,而這也是新婚旅行或休假的「蜜月」之由來。

 據說西元八世紀的歐洲,富裕家庭必飼養蜜蜂。這當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,在家裡飼養蜜蜂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,不過前陣子在集資網站看到了「像水龍頭一樣流出蜂蜜的蜂箱」,徹底地打破我的迷思,各位有興趣不妨看一下「創克窩」http://makerdiwo.com/archives/1524的介紹吧!看看在新時代裡蜂蜜可能如何被採集。 

20150222155513-G0027534-1 水龍頭蜂箱 〈圖片來源:Indiegogo〉

 https://www.indiegogo.com/projects/flow-hive-honey-on-tap-directly-from-your-beehive#/story

 除了蜂蜜之外,「砂糖」 〈甘蔗所產出的糖〉也是我們生活裡重要的甜味劑 〈當然這個時代恐怕玉米做的高果糖漿也不能忽視〉,而在本書之中,作者也花了一個章節在討論「砂糖」對這個時代的影響,

  1.      甘蔗的原產地在新幾內亞,第二原產地則在印度。
  2.      據記載印度在西元前就已知道使用砂糖。
  3.      西元前一世紀甘蔗傳入中國,卻經過了兩三百年才知道如何精致砂糖。
  4.     十字軍東征經威尼斯傳入中世紀歐洲的砂糖是貴重,且被當作藥品使用的。
  5.      砂糖的使用深刻影響著茶、咖啡、可可等嗜好飲品的文化轉變。

 說來奇怪,甜味對於人類來說真地充滿魔力,這一點恐怕在過去的英國飲食史能窺得一二,據說西元1600年平均一個英國人的砂糖消費量是400-500公克,十七世紀是2公斤,十八世紀則增至了7公斤;當然這段「需糖量遽增」的飲食史也相關於製糖業的興起與奴隸貿易的背景。

 但「糖」就現代來說,恐怕面臨著人類對於健康需求的挑戰,越來越多文獻提出「糖」是造成現代許多文明病的主要罪魁禍首,無論是肥胖、高血壓、脂肪肝等,現在就連高膽固醇血恐怕都要被認為是過量的「糖」所引起,而不再是過量的膽固醇攝取所造成了。但「糖」真地有這麼十惡不赦嗎?!難道人類就得因此鄙棄能讓人心情變佳的美好事物?身為一個營養師可能不這麼認為,但這是另一個以後我們可以多多討論的議題了。

 

二.   遊牧發展的乳酪:

 長期保存隨即腐敗的乳是棘手的問題,於是綿羊、山羊、牛等家畜乳中加入凝乳酵素與乳酸菌而製成的乳酪,成為遊牧民族的飲食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。

  1.      乳酪的誕生眾說紛紜,但我想最常聽到的是阿拉伯的版本吧!旅行途中的商人將山羊乳放進了曬乾的山羊胃袋所製成的水壺裡,而要引用水壺的羊乳時,竟跑出了白色的乳塊。
  2.       吟遊詩人荷馬在《奧德賽》中即提到綿羊乳製成的菲達乳酪 (Feta cheese) ,所以可肯定在九世紀以前,人類就開始食用乳酪了。
  3.       羅馬帝國時期,遇到心儀的女性甚至會以「乳酪小姐」來稱呼。
  4.      西元十至十一世紀,利於保存的「義大利乳酪女王」─ 帕瑪森乳酪,被製造出來,這是一種需花一至三年熟成的極硬乳酪。

 乳酪的品種恐怕族繁不及備載,這在料理界內也算是個複雜又艱澀的課題,這也是一直阻撓我花點時間去了解的主因,這會花費我太多的時間。但這本書卻告訴了我其實有種特殊的「乳酪」〈是的,是一種乳酪的代替品〉,覺得這是大家可以認識認識其文化背景的,這種「乳酪」稱為 豆腐。

 原本豆腐被認為是漢初有人為提煉長壽不老之藥,不小心被創造出來的,但因為唐朝前未有豆腐相關的文獻記載,這個「漢初說」恐怕無法成立。因此本書記載 「乳酪也是珍貴的食材,曾一時普及於權力貴族階級,不過隨著游牧勢力的後退,乳製品也銷聲匿跡,轉而利用大豆來製造乳酪的代替品。而那就是所謂的豆腐,在中國,「腐」意指柔軟且帶有彈性的固體。」來到了蒙古人掌權的元朝,中國各地皆有了豆腐鋪子,豆腐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庶民食物。

圖片1 

豆腐還乳酪?這是豆腐乳酪凍蛋糕〈資料來源:新北市政府職業訓練中心〉


 

        這次的食物相關書籍分享就到這裡,這本書內還介紹了很多其他不同的飲食文化及其來源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讀讀。當然不肯否認的是,裡面有些內容不知道是翻譯的關係或其他緣由,內容是有些許不正確的地方,例如其實「薑黃」不是「鬱金」〈就植物學等學術基礎上〉,相信學歷史的人恐怕多多少少也會對本書略有微詞,不過且就撇開這些專業的見解,此書的內容依舊非常豐富值得一看,但還是得提醒內部出現大量年代、地域、歷史資料,讀起來會有些辛苦了。

營養師  青菜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bcpns20130627 的頭像
    cbcpns20130627

    CBC 個人營養實戰

    cbcpns201306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